彌勒佛的起源
1.維基百科─中文
彌勒菩薩(梵文:Maitreya;巴利文:Metteyya),
意譯為慈氏,音譯為梅呾利耶、梅怛儷藥,
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,
將在未來娑婆世界人壽八萬歲時降生成佛,
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,
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,
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。
2.學佛網
彌勒佛即未來佛,藏語謂「強巴」。
「彌勒」是巴厘文meida的音譯簡稱,
追其根源,始自梵文Maitreya,
菩薩之姓也,譯曰慈氏。
名阿逸多,譯曰無能勝。
或言阿逸多為姓,彌勒為名。
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。
紹釋迦如來之佛位,為一生補處菩薩。
先佛入滅,生於兜率天內院。
彼經四千歲(即人中五億七千六百萬歲),
下生人間,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,
初過去之彌勒,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,故稱為慈氏。
乃至成佛,猶立是名也。
3.維基百科-泰文
彌勒佛,泰語稱為帕錫阿利雅滅災
(พระศรีอริยเมตไตรย, Phra Sri Ariya Metrai),
佛經《三藏》(Tripiṭaka)第11部
和《經藏》(Sutta Pitaka)第3部
所載彌勒佛相關資料:
彌勒佛轉世,將投生於婆羅門種姓。
彌勒佛具足佛陀智慧後,身高44米,
晝夜放光,黑暗退散。
眾人喜樂滿盈,心念佛陀。
釋迦牟尼佛說,現在世的心法僧
(พระอชิตภิกษุ, Citta Monk),
就是釋迦牟尼佛接班人──未來佛彌勒佛。
泰國佛教資料表示,
心法僧是請教釋迦牟尼佛16問題的僧人。
對於彌勒佛成為未來佛的因緣,佛經有此記載:
舍利弗(Sariputta)問:為何彌勒佛能成為未來佛?
釋迦牟尼佛答:彌勒佛前世為國王,
一日聽聞佛陀來到皇宮附近的城市,
歡喜地從皇宮赤腳走出,欲叩見佛陀,
即使走到腳跟流血無法步行,
依然堅持在路上爬行。
雖然辛苦萬分,他仍不放棄親見佛陀。
佛陀知道此事,派車接送彌勒佛前來會面。
彌勒佛聆聽佛道後,砍下自己首級做為祭佛供品,
因此智慧圓滿而成佛。
泰國南傳佛教認為,彌勒佛時代,
世界呈現一片安詳和諧景象,
宗教更發展,百姓更快樂,
無憂無慮,知足常樂,和諧互助。
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,普世皆善。
眾人相貌同等端正莊嚴,
使得出門在外無法辨認外人身分,
回家時才認得夫、妻、子女等家人。
路側成排花旗木(pink shower tree)神樹,
向神樹許願,心想事成。
彌勒佛的形象
1.百度百科
彌勒形象共有三個。
第一個形象出現在十六國時期,是交腳彌勒菩薩形象。
該形象依據彌勒上生經,說他本是世間的凡夫俗子,
受到佛的預記,上生兜率天,成為登十地成等正覺的菩薩,
演說佛法,解救眾生。
莫高窟第275窟交腳彌勒(北涼,412~460)
第二個形象出現在北魏時期,演變為禪定式或倚坐式,
該形象依據彌勒下生經,說他將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間,
接替釋迦牟尼佛進行教化,由菩薩變為未來佛。
普興造彌勒佛銅像,北魏永安二年(西元529年),
上海博物館
第三個形象五代開始出現,再演變為肥頭大耳、
咧嘴長笑、身荷布袋、
袒胸露腹、盤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。
該形象依據後梁時期一個自稱彌勒化身的僧人契此的模樣。
最後這個形象不再具有以前形象那種莊嚴凝重的宗教意蘊,
變得隨和,貼近生活。
可以由人隨意調侃、揶揄。這是彌勒世俗化的必然結果。
貼金彌勒佛
2.維基百科-泰文,彌勒佛之圖例
●音他玉韓寺(Wat Intharawihan)龍波多(彌勒佛)
●寮國琅勃拉邦市(Luang Prabang)
紅香寺(Wat Ho Siang)彌勒佛壁畫
【相關詢問】請加入LINE@官方帳號:@bobi~謝謝
BOBI好運佛堂
每日9:00-21:00開放
地址:新北市新莊區中港路308號8樓(麥當勞樓上)
電話:0277161030
手機:0981817960
好運佛堂現場環境及活動影片參考:https://goo.gl/YvvRHa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